1955年秋天,为了表彰那些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军官,我军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授衔仪式。这次授衔主要依据1952年已有的定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将领们的资历、职务和在战场上的表现。因此,最终选定了上千名开国将帅。通常,担任过兵团副司令的将领在大授衔时,其军衔应当高于副军长。然而,1955年授衔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情况:其中有两位曾担任兵团副司令的将领仅获得了少将军衔,而一位副军长则获得了中将军衔。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刘永生是三野第10兵团的副司令,1955年时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刘永生来自福建上杭,1927年他受张鼎丞的影响参与革命,次年加入了红军。可以说,他加入红军的时间并不算晚,而且在红军时期便已担任团长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王涛支队支队长,并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了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和三野第10兵团副司令等职务。按理说,像他这样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将领,应该能够获得中将军衔。然而,1955年刘永生却只有少将军衔,这是因为他长期在闽西地区进行游击战,未能参加过较为显著的主力作战,战功的积累自然不如其他将领突出。事实上,刘永生曾有机会加入主力部队。在抗战期间,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刘永生便接到了调令,准备前往二支队报到。然而,在出发途中,他却接到了上级的指示,要他留在老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尽管这一命令并非强制,且刘永生可以拒绝,但他深知上级的难处,最终决定放弃加入主力部队的机会,继续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斗。由于长期处于地方战斗,导致刘永生的战功相对有限。1952年定级时,他仅被定为副军级,三年后的大授衔时,刘永生最终被授予了少将军衔。1984年,刘永生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0岁。 贺晋年是四野第15兵团的副司令,1955年时同样获得了少将军衔。贺晋年是陕北籍的红军将领,红军时期曾担任过红81师的师长。抗战爆发后,他加入八路军,并历任警备第一团团长、警备第三旅旅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跟随部队进入东北,担任东野11纵司令和四野第15兵团副司令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贺晋年还担任了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和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等重要职务。按照他的资历,按理应该在1955年大授衔时获得上将军衔,但他最终却只有少将军衔。这一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1950年6月,贺晋年被调到东北军区,并在军区内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高岗对贺晋年非常倚重,将许多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然而,随着高岗后来走错了路线,贺晋年在与高岗的关系中未及时划清界限,导致他在1955年授衔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虽然在预授衔时贺晋年只被授予大校军衔,但毛主席得知后认为这一授衔不合适,因此做出调整,最终授予贺晋年少将军衔。贺晋年将军于2003年去世,享年93岁。 杨秀山是第一野战军第2军的副军长,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杨秀山出生于湖北沔阳,15岁便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了红军,随即跟随贺龙进行南征北战,并在长征过程中担任红四师副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八路军120师,担任骑兵营教导员,之后升任358旅副政委。抗战胜利后,他继续跟随贺龙作战,随后转战西北,参与了与胡宗南的多次大战,最后在解放战争末期晋升为第一野战军第2军副军长。1952年定级时,杨秀山被定为副军级,但1955年授衔时,他最初只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个决定引起了贺龙的强烈不满,贺龙认为杨秀山在红二军团的贡献不容忽视,应该获得更高的军衔。贺龙亲自找到负责授衔的罗荣桓,详细阐述了杨秀山的贡献,尤其是在红军时期的突出表现。最终,经过重新评定,杨秀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杨秀山将军在2002年去世,享年89岁。 这些将领的军衔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个人选择密切相关,战争中的选择与牺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军衔与地位。而这些历史,也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