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坐月子”讲究不能洗头洗澡等说法,让新妈妈陷入诸多束缚。实际上,产褥期(产后 6~8 周)的身体恢复需要科学护理,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我们从三个方面解析科学坐月子的核心要点。
科学休息:把握恢复节奏,避免过度静养产后前两周,新妈妈身体较为虚弱,需以卧床休息为主,经历分娩后,盆底肌因过度拉伸而变得松弛,子宫也需要逐渐收缩至孕前大小。分段休息是不错的方式,比如每哺乳结束后小睡20分钟,既能补充精力,又可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及便秘的发生。
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也很重要。房间温度保持在 22~26℃为宜,湿度控制在 50%~60%,避免过冷或过热。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和探视,让新妈妈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
合理运动:分阶段活动,助力身体复原产后运动需循序渐进。产后1~2周,可进行一些轻量活动,如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慢慢吸气让腹部鼓起,再缓缓呼气使腹部收缩,每次 5~10分钟,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腹部肌肉状态。也可进行踝泵运动,通过勾脚、伸脚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产后3~4周,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凯格尔运动是锻炼盆底肌的有效方法,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其力量,改善产后漏尿等问题。具体做法是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的肌肉,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3~4组。温和的产后瑜伽动作,如猫牛式、婴儿式等,能缓解腰背部酸痛,改善体态,让身体逐渐恢复活力。
展开剩余53%运动时要注意,若有侧切或撕裂伤口,应避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弯腰等,以防伤口裂开。运动后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腹痛、阴道出血增多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卫生护理:破除旧习,守护产后健康皮肤清洁对新妈妈至关重要,产后3~7天便可淋浴,但要避免盆浴,以防阴道感染。淋浴时水温控制在38~40℃,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完后及时擦干身体,用吹风机热风尽快吹干头发,避免受凉。
会阴部护理需格外用心。每次排便后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会阴部。勤换卫生用品,选择透气性好的产妇专用卫生巾,若有侧切或撕裂伤口,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毒药水擦拭,促进伤口愈合。若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或异常分泌物,要及时就医。
“坐月子不能刷牙、梳头” 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旧习。产后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若不刷牙,可能引发牙龈炎、牙周炎等问题,应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每天2次。梳头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可选择宽齿梳减少头发拉扯带来的不适。
整体而言,科学“坐月子”没有固定模板,需新妈妈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家人的陪伴、理解以及科学护理是新妈妈顺利恢复的关键。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湖南省衡南县茶市镇 中心卫生院 罗亚华】
【编辑:YT 】
发布于:湖南省股票配资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